有声小说连载首席质量官005屋漏偏遭

<

第章屋漏偏遭连阴雨

郑一铭骑着电动车,医院赶。

秦伟民祝他挺过难关,未来风光无限。可惜就目前看来,郑一铭并没有借到秦伟民的吉言。现实总比理想残酷,这个“短期的”难关好像一眼望不到尽头,而且屋漏偏逢连夜雨。

自从郑一铭被调岗到质量部,家里的气氛就变了样。他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就是隐隐感觉压抑,往日的欢声笑语也一去不复返。夫妻二人都在家的时候,经常很久都没有人打破沉默,连屋内的空气都仿佛凝滞了。

潘小芸身为中学教师,这名头虽好听,但一个月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四千块。郑一铭被贬到一线后就更差了,一个月也就一千五六,就算累死累活地加班也到不了两千。南南才两岁多,正是需要营养的时候,二人绝不会在孩子身上省钱,便只好在日常生活吃饭上节省,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小两口每个月还完房贷,手里的钱就所剩无几了,还要补贴生活家用,维持基本生活,慢慢地,之前攒下的钱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随着家中经济日渐拮据,二人在生活中的小矛盾也越来越多。郑一铭微薄的收入对于家中状况简直是杯水车薪,一开始,潘小芸还鼓励郑一铭试着找找其他工作,后者经过多次尝试失败后,潘小芸就决心自己出去闯。

潘小芸本就是个很有野心的人,敢想敢做。她先是在邻市一家民办学校里找到了薪资高些的教师岗位,并住在了学校宿舍,自此与郑一铭分居。在此期间,她继续学习,加上扎实的英语功底,不多久又考取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一年后,她得到了一个去美国私立学校教小孩汉语的机会。潘小芸早在上学的时候就有一个出国梦,况且对方开出的薪资待遇都非常优厚,这简直是个求之不得的机会。

潘小芸满心盘算着怎么在美国站稳脚跟,郑一铭却不同意去美国。郑一铭骨子里是一个传统的人,不愿离开故土,不愿离开年迈的父母。更重要的是,他不希望黑眼睛黄皮肤的女儿将来心里装的都是洋文化,他给女儿起名都是取自《诗经》的“以雅以南”,正声雅乐,他希望女儿将来也能受传统文化的熏染,成为一个涵养丰富的、知礼的人。

意见不合,双方都不肯妥协,二人吵得不可开交。郑一铭无论如何也不退让,不仅自己不去美国,也不同意南南去美国。他固执的态度把潘小芸激怒了,她大骂他不思进取,顽固不化,说没有办法再和他一起生活,并提出离婚。

郑一铭仔细想了,二人确实性格不合,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深刻的感情基础,只是觉得适合在一起过日子,稀里糊涂地一直走到今天,确实是再难走下去了。

虽然他顾虑孩子,不想这么早离婚,但潘小芸态度坚决,并很快申请好了出国的手续。无奈之下,郑一铭和潘小芸去民政局办理了离婚。

对于离婚这件事,郑一铭很难对父母开口。父母都是保守的人,觉得成了家不容易,更何况还有孩子,是断然没有离婚的道理的。但木已成舟,他不得不满心愧疚地对父母言明。

父亲郑玉德向来不过多掺和下一代的生活,但一时也无法接受儿子离婚,尤其是听到郑一铭支支吾吾地说,依潘小芸的意思,孩子现在还太小,等到她在美国站稳,南南也再大几岁,就想把孩子接过去。老人家听到不仅儿子的家没有了,连小孙女也可能失去,顿时气血上涌,又痛又急,当场倒地不省人事。

郑一铭和母亲赶快打了,医院,经诊断是突发脑溢血。

尽管由于送医及时,人抢救了过来,父亲的病倒依然成了压在郑一铭心上的一块巨石。父亲年事已高,本该含饴弄孙,安度晚年,却因为自己这个不肖子,不仅每月不多的养老金要搭在自己身上,如今还被自己气病。想想自己,已经三十多岁了,一事无成,前途黯淡,生活过得一团糟。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父母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父亲这次抢救及时,算算到现在,住院也有一月有余,再过几天,就可以回家休养了。按医生的说法,虽然很难恢复到当初,但并没有留下明显的后遗症,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

医院门口,郑一铭只觉身心俱疲。但他的心情并不是特别糟,父亲这几天就可以出院,等交了报告,自己还能有一个短暂的假期,正好照顾照顾父亲,也陪陪女儿。他这样想着,轻车熟路地走进神经内科。

还没踏进病房,郑一铭就碰见了病房负责的护士。护士从他身边走过,瞥了他一眼,轻飘飘地说了一句,郑玉德的家属吧?该交费了啊。

郑一铭一惊,算算上次交费不过十来天,五千块钱这就花完了吗?他摸摸兜,卡里只有最后的九千块,这是他仅剩的全部家底了。郑一铭心里直发毛,幸亏父亲再有几天就该出院了,要是再住一段时间,家里恐怕得到处举债了。

郑一铭下了楼,准备先去交费。一个男人悲愤的嘶吼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个中年男子,看起来不过三十多岁,他像是刚赶过来的,气喘吁吁,满脸泪痕。他的手死死地抓着一张病床的围栏,不肯让护士推走,尽管病床上的人脸上已经蒙上了白布。他上一句还是愤怒的咆哮,质问医生是不是没有好好治,下一句又变成了最卑微的乞求,求求医生再试一试,再试一次,不要这样就放弃。医护人员们不断地劝他,可那个男人依旧在哀求,他双眼通红,泪水像止不住闸的泉水哗哗流淌,到了最后居然跪地恳求,不管医护人员怎么说都死死抱着病床,不肯放手。

医院常见的场景了,但目睹此景,郑一铭心中还是堵得厉害。他听见周围人们啧啧叹息,有人说,真是太可怜了,老婆孩子一下都没了,这人以后可怎么活啊。

郑一铭心头一震。眼前这个失魂落魄的男人,难道是……

他仔细看了看,果然男人抓着的病床后,还有护士推着另一张病床。那个被白布蒙住的身影小小的,和早上的小男孩差不多大,而前面这个,应该就是母亲了,蒙着尸身的白布自腹部往下都浸染了血液,有些已经变成暗红色。

那个跪地嚎哭的男人,是一个丈夫,是一个父亲。也许仅仅一个多小时前,他们才在家中分别,谁料一别竟成永恒。早上还鲜活的人,如今变成了冰冷的蒙着白布的尸体,外加一张薄薄的死亡通知书。男人恐怕也知无力回天,只是痛哭不已,拉扯着两张病床不肯撒手,只余一旁的小护士不知所措地拿着两张死亡通知书。

越来越多的人围观,其中不乏亲眼见到早上事故的病人家属,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早上的爆炸事故,有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朝地上瘫坐的男人喊了一句,你去有关部门投诉啊!那好好的电瓶车怎么就炸了?肯定是质量不合格!

郑一铭像被点醒了,心直往下坠。方才他只沉浸在眼前的惨状中,追根溯源,可不就是质量问题吗?

而这个质量问题,指向性已经很明显了,电瓶车其他部位是不会出问题的,要出问题就只能是电瓶。电瓶车的核心部件是电池,换句话说,他甚至不能确定,这次的事故是否和自己所在的部门有关。

一想到这爆炸的不合格电池可能是从自己所在的检验科流水线上通过的,甚至是从自己手下经过的,他的手就不由微颤,连胃部都涌上一阵不适。

浑浑噩噩地,他走回神经内科。父母已经吃过早饭,看到父亲的身体已经明显好转,郑一铭的心情也逐渐多云转晴。坐了一会儿,他让熬了一宿的母亲先回家休息,自己留在病房守着。

他脑子里仍回放着事故的场景,回放着刚才在急诊科见到的场景,想到自己的年终报告,觉得很有必要细致地完善一番。看着父亲挂上吊瓶,躺下小憩,郑一铭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电脑,开始修改年终报告。

他把整篇报告重新浏览了一遍。目睹了那样惨烈的事故,他的心态和凌晨赶稿时完全不一样了。他自己就是质量人,所在的公司就是电池厂。电池厂没有什么切实有效的检测工具,这一点他清楚,但无能为力。

对于质量不好的电池,他一直觉得无非是充电问题这种小事,可能达不到标明的容量,可能会让人半路抛锚,万万没想到电池可能会爆炸,会夺去人的生命。

而如今,他看到那对毫无生命体征的母子,看到那形容疯狂的男人,回想起来,觉得过去的自己实在愚昧至极。他看着自己的稿子,能夸的都夸了,不该夸的也硬夸了,放在凌晨,他还麻木地不觉得怎样,放到现在看来,简直有些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成了质量事故的帮凶。

他一直对检验这种模式存在疑虑。作为一个一线的检验员,他很清楚检验的具体流程。很多检验员都是敷衍了事,看看外观有没有明显的瑕疵,敲一敲,接上试电笔,通电正常,便贴上了“合格”的标签。第一次看到时,郑一铭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他是学质量专业的,上学时老师讲的检测工作都非常复杂,而到了现实的工厂,非但没有那么细致,连买好的检验设备都被当作摆设,尘封不用,检测全靠人工手摸眼看,整个质量检测过程就是一个过场。本以为贴了合格证的产品就是合格的,可看这样的实际操作,根本不能保证电池厂的电池是合格还是不合格。

进入到一线的工作中后,郑一铭不管别人如何敷衍,自己始终保持高度认真的状态来检验每个产品。但他知道,只靠检验无法从系统上保证质量,用检验这种方式对待现代化的产品从根本上就不是很科学的。

他记得在学校时曾听老师讲过,美国的霍桑工厂曾经做过检验的案例测试,一个优秀的检验员,即使是非常认真地实施检验,在一批产品中仍有20%的次品是检验不出来的。光靠检验是很难保证电池质量的,更何况这些检验还都只是形式,从标准上就存在问题。

检验的内容太少了,无非也就五六项,基本就需要插插电,看看通电情况,看看表面瑕疵,标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算一个产品符合了这五六项要求,郑一铭也不认为这就是可以保证质量的合格产品了。

就电瓶而言,区区这几项标准根本不可能衡量出电瓶的好坏。

作者

刘天峰

长期从事质量工作

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研究

策划:栗世民邵甜甜郑晓可

本期编辑:栗世民

演播:崔瀚文刘楚翘

剪辑:刘全奕

监审:沈艳阳

中国市场监管报社音伴工作室出品

上下拉动翻看这个书签

首席质量官

电动车起火以后……,他来了,他来了!

目录

第章深夜赶稿第章路遇事故第章五子登科第章老领导秦伟民执行编辑:黄星蓉

更多好文

点击阅读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市场监管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国市场监管工作视频会议在京召开

原标题:《有声小说连载《首席质量官》:屋漏偏遭连阴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unqing.com/jbby/110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