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小儿发烧,妈妈们最怕的是什么?一般都会回答“怕烧坏脑子,怕惊厥,怕烧成肺炎”,那么今天我们就讲讲高烧惊厥的如何处理。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临床出现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的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证情往往比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西医学称小儿惊厥。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高烧惊厥的患儿通常表现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关于惊厥的损害:惊厥其实一过性的自我保护反应,常规由发烧引起的惊厥一般持续只有几分钟时间,如果没有癫痫体质的小儿不用惊慌,可点按四肢关节穴位和掐人中!一般持续几分钟,不会有什么损害,但是如果有癫痫体质的小儿除外!
发烧,尤其高烧时,会偶尔四肢或全身抽动一下,这个不是惊厥。一般小孩都会这样,只有持续时间几分钟的才考虑惊厥。
高烧时手脚冰凉,温度一直上升的容易惊厥。要做退烧处理,可以刺血退烧。
一、中药治疗原则
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痰盛者必须豁痰,惊盛者必须镇惊,风盛者必须熄风,然热盛者皆必先解热。由于痰有痰火和痰浊的区别;热有表里的不同;风有外风、内风的差异;惊证既可出现惊跳、嚎叫的实证,亦可出现恐惧、惊惕的虚证。因此,豁痰有芳香开窍,清火化痰,涤痰通腑的区分;清热有解肌透表,清气泄热,清营凉血的不同;治风有疏风、熄风的类别,镇惊有清心定惊,养心平惊的差异。
1.风热动风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宁,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
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表,正邪相争则发热身痛;风邪上扰清空则头痛;风邪犯肺则咳嗽流涕;风热之邪扰于心包则烦躁不宁;热盛扰动肝风则四肢拘急,目睛上视,牙关紧闭。风热在表则舌红苔白,脉浮数;犯于心肝则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菏疏风清热,防风、蝉蜕、菊花祛风解痉,僵蚕、钩藤熄风定惊。另加服小儿回春丹以清热定惊。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清化痰热;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釜底抽薪。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加服紫雪散以防惊厥发作。
2.气营两燔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烦躁,口渴欲饮,神昏惊厥,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
分析:感受疫疠之邪,邪毒传变迅速,故起病急骤;邪在气分,则高热烦渴欲饮;热迫心营,则神昏惊厥。舌绛苔糙,脉数有力为气营两燔之象。
治法: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药: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清气透热,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参、丹皮清营凉血,羚羊角、石决明、钩藤熄风平肝。
神志昏迷加石菖蒲、郁金,或用至宝丹、紫雪丹熄风开窍;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呕吐加半夏、玉枢丹降逆止吐。
3.邪陷心肝
证候:高热烦躁,手足躁动,反复抽搐,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神识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
分析:邪热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安;内陷心包则神识昏迷;邪陷肝经,肝风内动则项背强直,四肢拘急,口眼相引。舌质红绛,脉弦滑为邪热内陷心肝之象。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平肝熄风,石菖蒲、川贝母、广郁金、龙骨豁痰清心,竹茹、黄连清化痰热。同时,另服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热盛加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便干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4.湿热疫毒
证候;起病急骤,突然壮热,烦躁谵妄,神志昏迷,反复惊厥,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饮食不洁,湿热疫毒蕴结肠腑,则见壮热烦躁,呕吐腹痛,大便脓血;邪毒迫人营血,直犯心肝,则神明无主,肝风内动,可见谵妄神昏,反复惊厥。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药:黄芩泻上焦之火,黄连泻中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山栀通泻三焦之火,导火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白头翁、秦皮清肠化湿,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
舌苔厚腻,大便不爽加生大黄、厚朴清肠导滞,泻热化湿;窍闭神昏加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频繁抽风加紫雪丹平肝熄风;呕吐加玉枢丹辟秽解毒止吐。
5.惊恐惊风
证候:暴受惊恐后突然抽搐,惊跳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欠温,舌苔薄白,脉乱不齐。
分析:小儿神怯胆虚,易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逆乱,引动肝风,则神昏抽搐,四肢欠温,脉乱不齐。
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药:琥珀、朱砂、金箔镇惊安神;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人参、茯苓、淮山药、甘草益气扶正;菖蒲、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开窍。抽搐频作加止痉散熄风止痉;气虚血少者加黄芪、当归,、白芍、酸枣仁益气养血安神。
6.中成药剂
(1)小儿牛黄散1岁以下每服0.3-0.5g,2-3岁每服0.9g,1日2次。乳汁或糖水送服。用于风热惊风。
(2)小儿回春丹1岁以内每服1-2粒,1-3岁每服3-5粒。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用于风热惊风。
(3)紫雪散(丹)每服1.5—3g,1日1、3次。用于急惊风抽搐较甚者。
(4)安宫牛黄丸每服1/2-1丸,1日1—2次。用于急惊风高热抽搐者。
(5)小儿惊风七厘散,口服,一岁以下一次1/2瓶,一岁以上一次1瓶,一日1次。清热镇惊,祛风化痰。用于小儿急热惊风,感冒发热,痰涎壅盛。
二、中医推拿按摩
处理方案1:小儿推拿,先上三关把手脚推热(当然还可以温水烫热或搓热或捂热),然后再退六腑。不能贸然退六腑,否则会加速孩子惊厥。上三关向心推,退六腑离心推。
处理方案2:昆仑穴,太溪穴对掐。昆仑穴在足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偏下方的骨头上缘。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与脚后跟跟腱之间连线的中点或凹陷处。两个穴位差不多在内外踝相同高度位置,用拇指、食指对掐。
处理方案3,做到以下三点,多可马上复苏:1)掐颊车(咬牙时在咬肌隆起处)2)让孩子侧卧并拍背3)把手脚搓热掐颊车可让孩子苏醒,避免咬坏舌头;拍背可促进苏醒,避免痰液呛入喉咙;把手脚搓热泡热捂热,促进体表散热,有效快速降温。
处理方案4:古人发现小儿高热时,其耳后静脉充血变粗,色泽变深,于是便用针刺该静脉放出一二滴血,小儿的高热抽搐病症很快消失!耳后静脉在成人不明显,但在儿童却很明显,年龄越小越明显,而且在小儿高热抽搐时最明显。
刺血可以用三棱针,一次性采血针(见下图)更好用,实在没有也可用缝衣针消毒后使用。刺破后挤出几滴血,直到血变红。
处理方案5:如清六府,推天河无效,临床也发现,此两种手法对发热效果不佳。除了掐人中,还有一种,位置就在手腕的两侧(可能是拿列缺),有效果,一般不到半分钟能止惊厥。三、注意事项
1、高热体虚,不适合吃退烧药出汗。惊厥的根本在胃气不足和津亏,退烧药用了会出汗,在这个过程中会加重胃气不足和津亏的情况。退烧药往往导致汗大泄,更伤津液。如果能用葛根大枣枣甘草水频服,可避免惊厥。
2、有时食积发高烧喂退烧药后有大汗,可能会引发惊厥,正确治疗方法应当消食化积为主,比如用汉森牌四磨汤。不要看到高烧不辨证乱用退烧药,以免引起惊厥。3、述有惊厥史的小儿最好配合一两个月中药治疗,把脾胃彻底调好,才能避免反复惊风。4、问:小孩发烧,睡着的忽然惊醒大哭,是不是就是惊厥了?宝宝忽然惊醒很害怕的大哭,手脚乱舞,但是开灯以后安抚后就停了。或者平时睡觉,手脚会时不时抽搐下,这算是惊厥么?没有其他症状。
答:不是,确实好多妈妈都不知道惊厥是怎么回事,就在那里瞎担心。
5、儿童发烧造成的痉挛是很好解决的,为什么要用西药呢?西药能解决痉挛反抽吗?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痉挛是怎么造成的呢?给大家一讲就明白了。中医讲“体寒结晶,水寒结冰”,大家应该明白此意,人体寒过盛气血就不会通畅,就会造成严重的痉挛性惊厥,也就是通过惊厥发烧把寒冲开,这是一个自我保护措施。越输液打针越容易惊厥,因为西医不懂孩子是因为什么造成的发烧,盲目输液吃药能解决病症吗?只是把病症给定性了,更难以解决了。如果是受寒发烧,伴随发烧的抽筋,其实是阳气驱寒气于体表,寒凝则抽搐——就如冷风吹来自然就会寒战,只不过抽搐比之寒战表现严重一点而已。只需要泡热水脚法即可立即解决!或者内服温阳发汗之药即解。比如姜枣汤。
6、有些西医或中医会给开羚羊角,说吃了用来”预防惊厥,因为妈妈怕再次惊厥。为了小孩健康,请拒绝吃西医开的中成药!如果小儿惊厥时牙关紧咬,这时可以撬开嘴灌入还靠谱,说用于预防那就太离谱了。
小儿医babydoctor
长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