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云霄生活
公益活动丨云霄新闻丨商家优惠丨便民服务
故事开始前,我们不妨先让记忆“跑一跑”
年2月16日
年2月16日
或许更早的2月16日
你在干什么?
“隐约记得是周二,一打开电视机,满屏花花绿绿的‘停播’画面。”
“那天啊,我赢了一罐子的玻璃珠。”
“想当初,我揣着10块钱,就‘承包’了整个小卖部。”
“肯定是约上同村的铁哥们下河摸虾去了。”
“那时的我可能在音像店,入手了一大堆刘德华、张学友的磁带。”
“去凑热闹了呗,街头酬神放电影,黄飞鸿系列百看不厌。”
······
喏,这就是怀旧。
回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怀旧”
是一声响亮的吆喝
——卖麦芽糖咧!粘薄饼啰!
对于70年代或者80年代出生的孩子来说,麦芽糖是舌尖上最香甜的童年记忆之一。贩糖人热情的叫卖声,孩童们追逐糖香的脚步声,挑起麦芽糖的小木棒与大碗公的碰撞声,这些声响不时回荡在街头巷尾,为安逸闲适的午后增添了几分趣味。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机械化生产枝叶繁荣之际,老工艺却在逐渐消亡。在市场的冲击下,纯手工制作的麦芽糖逐渐因其制糖工艺繁琐、经济效益低等原因,逐渐消失在形形色色的商品之中,难觅踪迹。而在云霄县火田镇后埔村,手艺人林振明却依然执着守望着“记忆里”的麦芽香。
79岁的庄荣爪正在熬制麦芽糖
凌晨4点,天刚泛起鱼肚白,林振明就早已制糖为忙碌起来。培出麦芽秧、蒸好糯米饭、架锅烧柴、煮沸取糖,这几道看似简单的工序,却要耗费手艺人整整三天的时间。这样繁冗的工作,林振明一坚持就是二十几年。“我家从奶奶那一辈就开始制糖,这门老手艺不能在我的手里丢了!”这是林振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从懂事起,一张高脚凳,一口大圆锅,就成了林振明儿时最鲜明的记忆。那时,林振明的母亲刚从长辈手里接过制糖的担子,瘦小的他站在一旁观摩,人还没有灶台高。现在,林振明承袭了母亲的好手艺,79岁高龄的母亲则坐在一旁,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一脸欣慰。老屋里唯一不变的还是那股子浓郁的甜味。
坚持荔枝柴烧火,大锅煮沸的老工艺
“熬糖最重火候。火小了,糖水不沸,火旺了,成糖就会有焦味;这道工序半刻离不得人。”林振明挥动着手里的铁勺,不断地扬起落下,以防糖水粘锅烧焦。麦芽水在锅里咕噜噜沸腾,从日出熬煮至日暮,小院子渐渐挤满了麦芽香。邻居家的小孩寻甜味走进来,聚在林振明家的大锅前,翘首等待。不久,笑声和甜味都在同一时间新鲜出炉。
“机器熬出来的麦芽糖,又硬又甜,吃上几口就腻的不行。他家麦芽糖纯手工熬制,入口绵,清甜不腻!”前来购买的回头客对林振明的麦芽糖赞不绝口。只见食客们将筷子插进麦芽糖里,一翻一挑,琥珀色的麦芽糖随即被粘附起来。迫不及待张嘴来上一口,甜味滑过舌尖愉悦了味蕾。这时若能搭配几片酥脆的薄饼,呷上一口热茶,胃里的馋虫便都得到慰藉了。
麦芽糖新鲜出炉
“要保留麦芽糖的原汁原味,就是要用坚持纯手工来制作,一步都马虎不得!”说起制糖,林振明显得严肃起来。前些年,在朋友的劝说下,林振明也曾经尝试过以机代劳的方法来制糖。但制作出来的成糖不仅颜色不通透,口感也失去了手工制作时的清甜感。荔枝柴、大铁锅、育苗缸,少了这些老工具,制作出来的麦芽糖就是不香。“机器造的出感情吗?”老母亲的声声诘问,让林振明更加坚定了手工制糖的决心。
时间的年轮滚滚向前,却始终没有碾散林振明手工作坊所发散的“古早甜”。现在,依托电商平台,林振明的“跃俊麦芽糖”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对此,他笑言:“老手艺依旧没变,‘走街串巷’的叫卖倒是成了在网上‘吆喝’了。”这份甜味,带着满满的诚意和回忆,被精心打包销售往更多地方,送进更多人的心中。
郭扬文/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