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从婴儿时期的妈妈温暖的怀抱、到上学时装满母爱的书包、再到工作后回家的美食,似乎妈妈的双手就像魔术师的法棒,无所不会。作为孩子的我们,好像从未意识到妈妈的双手也会被繁琐的日常家务影响。爱妈妈,就从保护她的双手开始。
“妈妈手”又称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由于拇指或腕部活动频繁,如长时间抱孩子、做家务等,使腕关节拇指一侧也就是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在桡骨茎突部腱鞘内长期相互反复摩擦,导致该处肌腱与腱鞘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
问题1“妈妈手”主要有哪些临床症状?
专家解答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手腕及拇指一侧的疼痛为主,可向手及前臂放射。拇指活动无力、活动时可伴有弹响及闭锁。此外局部常见有小的隆起,并可触及小的硬结,有明显压痛。
问题2“妈妈手”是妈妈的专利吗?其他人会不会得这种病?
专家解答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女多于男(约6:1),因其好发于家务工作繁琐的家庭妇女,故又被成为“妈妈手”。此外手工操作者(如纺织工人、木工和抄写员、吉他手等)、哺乳期及更年期妇女、学习任务繁重的学生以及广大的手机党均可患本病。
问题3得了“妈妈手”,如何正确的自我诊断?
专家解答“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在疾病的治疗中非常重要。一旦出现手腕及拇指一侧疼痛、活动受限,或者活动时拇指弹响及闭锁的症状,就不能排除本病的嫌疑。在这里给大家自我诊断的方法,患手握拳,其他手指将拇指握在掌内,腕尺偏,若在桡骨茎处产生疼痛加剧,表示有腱鞘炎(握拳尺偏实验)。
问题4如何预防“妈妈手”?
专家解答与治疗相比,预防更为重要。
首先就是适当休息,这是预防腱鞘炎最重要的一条。如果有频繁用手的情况,应该适时休息,解放双手,避免过度用手过多而导致肌腱与腱鞘的反复摩擦。适当的休息及放松就是最好的预防。
其次,在工作或进行家务劳动时,要注意手指以及手腕的正确姿势,不要过度的弯曲或者过伸,不要提拿太重的物品。
第三,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人员,应该采用正确的姿势,不要悬空手腕,尽量让双手平衡,能较好的触及实物。尽量避免长时间快速使用手腕及手指的活动,以避免肌腱与腱鞘的过度及反复的摩擦。
总之,要尽量避免引起腱鞘炎的原因,比如少用鼠标,少用手机,在平时洗碗、洗菜以及洗衣服,尽量不要用凉水,建议用温水或热水洗碗、洗菜以及洗衣服。
问题5不幸得了本病,我应该怎么办?
专家解答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①本病早期多可通过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胶囊等)及制动休息后缓解。
②外用双氯芬酸乙胺乳胶剂(取涂于患处,轻轻搓揉,每日3-4次)
③中医可通过针灸、小针刀、推拿理疗及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类药物熏洗、外敷(具体见下文)
手术治疗
①对于口服药物效果欠佳的患者,建议行局部封闭疗法,其消炎止痛效果确切可靠。
②以上方法均无效者,建议行腱鞘松解术,术后配合功能锻炼,多数均可痊愈。
3.功能锻炼方法
中药熏洗方本病中医属于“筋伤”范畴,笔者导师王正主任中医师,在临床中运用医院院内制剂“消淤接骨散”治疗本病颇具特色,使用方便、疗效可靠。熏洗方具体药物如下:
桂枝10g红花10g川花椒10g丁香10g
白芷10g五加皮10g小茴香10g石菖蒲10g
透骨草10g伸筋草10g威灵仙10g
外用熏洗,每日一次(需辩证使用,具体用法可至门诊咨询)
作者简介:王林林,男,安徽中医药大学级中医骨伤科学专硕研究生
王正,安徽中医院骨伤科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中医丁锷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级规划教材《软组织损伤诊疗学》副主编,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分会委员、安徽分会常委,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运动伤害分会理事、关节及运动医学学组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兼秘书,安徽省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安徽省医学会、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委员。曾先后在广州中山三院、北医三院、广州中医院进修学习。
擅长关节镜下微创诊疗肩、膝、肘关节疾病。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及中医药治疗颈椎病、肩关节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炎。运用中药治疗骨折、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虚寒性体质的调理等。
医院1.周四上午,门诊六楼A诊室,运动医学门诊;
2.周五下午,门诊四楼骨伤科门诊;
对本文感兴趣的朋友,可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