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耀拄着拐杖在给孩子们上课温暖的阳光下,在学校的操场,10来个学生围着刘广耀老师说心里话中国江西网吉安讯通讯员梁礼松、李芸报道:“老师,老师,这是我的作业,请您帮我批改。”“老师,老师,我这里有润喉糖,您吃下去嗓子就不疼了。”……这是发生在永丰县佐龙中心小学三年级二班教室里暖心的一幕。而孩子们口中亲切唤着的老师,则是他们的数学老师刘广耀。11月23日上午,笔者来到这所小学,见刘广耀老师正拄着双拐,麻利地走进教室,给孩子们上数学课。他的脸上尽是平和、温暖,看不出一丝颓唐和落寞,只有那腋下的双拐,昭示了他的艰辛与不易。40年讲坛,他赤诚以待刘广耀是永丰县佐龙乡人,年出生,而今已是花甲之年的刘广耀仍是留恋那三尺讲台,风雨无阻,充满干劲。年3月,刘广耀凭着对教育的赤诚与热爱,成为了乡里一所民办学校的老师,曾前后任教过中学、小学的数学课程。工作之余,他积极上进,认真学习,在年考入吉安师范。三年的专业学习,让他更加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中师毕业的刘广耀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佐龙,继续发光发热。这一干就是40多年!这么多年来,刘广耀将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以及他所拥有的一切,一股脑的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这40多年来,他已记不清自己批改过多少作业,喊哑过多少次嗓子;这40多年来,他更记不清自己送出了多少优秀的学生……这么多年,刘广耀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精益求精,更是勇于开拓创新,因材施教。虽然是一名数学老师,但刘广耀也很重视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教育,他对每一届的学生都强调一点: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他为人谦和,处处为他人着想。刘广耀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男孩紧靠着刘老师,看着更像一对祖孙下了课,孩子们赶紧帮老师拿拄拐遭遇打击,他坦然面对行动迅速,做事麻利,曾是刘广耀对自己的评价。天刚蒙蒙亮,挑水、打扫办公室、布置教具,刘广耀总是最早来到学校忙活。“我也很喜欢打篮球,在没有出事之前,还是几个班的体育老师呢。”说着,刘广耀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刘广耀怎么也想不到“残疾”这两个字眼会落到自己身上。年的一天,刘广耀突感双腿疼痛无法行走,医院,最终确诊为双腿股骨头坏死,这宛如一场晴天霹雳,将他的生活击得粉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刘广耀不得不暂时离开讲台,开始寻医问药。“我一定要把病治好,早日返回学校,不耽误孩子们学习。”刘广耀在心中默许,然而事不遂愿,第一次假肢手术感染,右腿无法行走。祸不单行,不久之后,左腿假肢也感染,被迫取出。从此之后,双腿再无法行走,一双拐杖来到了刘广耀的生命中。“那段日子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我只能躺在病床上,连翻身都不能独立完成”刘广耀长叹了一口气,但眼神仍然坚定,“生活还要继续,乡里的孩子们还在等着我上课,我必须坚强面对!”为了能拄着拐杖行走,刘广耀也付出了诸多艰辛!他先后到过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医院接受恢复治疗,做过9次大手术,花费50多万元,但效果却不太理想。“看着他这样躺在床上消瘦下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广耀的妻子眼角泛着泪光说道,“50多万对我们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为了让他好起来,我都能够接受!”有了来自身边亲人的支持,刘广耀更加坚定了恢复治疗的信心。每天他都拄着双拐,倚靠在墙上,艰难地一点点挪动,每挪动一步,双腿都会传来钻心的疼痛。经过一复一日的训练,终于,刘广耀能够拄着双拐自由行走,同时也能够回到梦寐以求的讲台边上!重回课堂,他不忘初心“现在骑电动车,10分钟就能到学校。”重返讲台的刘广耀为了每天能按时到校给孩子们上课,他拖着两条无法动弹的腿,忍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与煎熬,硬是风雨无阻地坚持了这10来年。这10年,一双拐杖陪伴着刘广耀,家里、路上、学校,风中、雨中、烈日下,讲台、操场、办公室……刘广耀的工作和生活就这样继续着。“刘广耀老师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校分配任何工作,他都没有二话,尽心尽责,对新来的老师,他更是谦卑包容,学生在学习上有疑问,他更是不遗余力,直到教会他们为止。”这是同刘广耀老师共事多年的刘红瑰老师对他的评价。虽然自己行动不便,但是刘广耀从来没有耽误过孩子们的学习。为了能按时到校,无论寒暑,刘广耀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洗漱,因为,以前10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如今要花费40多分钟。吃过早餐,刘广耀就骑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来到学校。由于不方便上厕所,而且怕耽误上课,在学校,刘广耀几乎不喝一滴水。就这样,他坚持了10年!“刘老师像亲人一样关心陪伴着我们,我们要认真听讲,回报老师的辛劳。”“以后我想要成为像刘老师一样伟大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课间,孩子们围坐在刘广耀的身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对待学生,刘广耀就像一位亲人一般,亲切、慈祥、和蔼,在课堂上,他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在课后,他不辞辛劳,给孩子无偿辅导。学生都说他看起来更像是自己的爷爷。“我愿意用自己的余热,照亮孩子们前进的道路”——朴实的话语,深深的表达了刘广耀老师内心对教育的热爱,和对乡里孩子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