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士今年58岁,已经退休的她本应到了享受生活的年纪,但自身的健康问题却困扰她许久。原来,5年前的她,在生活中无意间出现了右侧“大胯”的疼痛,时长在劳累后出现,休息几天就能缓解很多。由于平时自己也时长帮女儿照顾孩子,起初孙女士认为自己只是累到了,并无大碍。可谁曾想不到两年的时间,孙女士感觉自己的症状越来越重,怎么发现的呢?平时都能逛的商场、早市啥的现在走起来已经非常费劲了,疼起来的时候,走路也变得一瘸一拐,开始出现了跛行,细心的丈夫早就发现了妻子的变化,在丈夫的一再坚持下,孙女士出现在了我的诊室。我在门诊见到她时,是丈夫推着轮来的。在对孙女士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我对她进行了详细的查体。结果在我的意料之中:她的右侧Thomas征和“4字试验”均为阳性的,右侧髋关节的活动度明显受限,尤其是髋关节的内收外展功能。简单的说,就是“劈不开腿”。在完善骨盆正位X光片后,结果再一次印证了我的判断,她的右侧股骨头内部可以见到明显的囊性变(即密度减低,出现空洞),股骨头已经变形塌陷,髋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并且髋臼也受到了累及,出现了骨赘(即老百姓所说的骨质增生或“骨刺”)和硬化。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可以明确诊断为“股骨头坏死”,并且已经是终末期。讲到这可能会有朋友们好奇,股骨头坏死这个病目前虽然已经家喻户晓,但是这些疾病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对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是遗传、代谢和影响血供的局部因素联合作用导致的。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可以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的,创伤性的因素比如说受过外伤导致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非创伤性因素有激素药物应用史,酗酒史,镰状细胞贫血,自身免疫病等;还有一些不明原因的股骨头坏死,可以归因为“特发性股骨头坏死”,就比如这位患者,没有明确的上述病因,可归为特发性。
是不是所有的股骨头坏死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呢?
其实不然,一般股骨头坏死的病例分期被分为四期,I期可保守治疗,同时需要多休息,少运动,不一定非要做手术。II期患者可能需要做一个很小的减压手术,在股骨头上钻一个小孔减压,可延缓病情进展。如病例分期进展到III期或IV期,任何药物治疗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手术是唯一的处理手段。在孙女士入院后,凭借着哈医大一院数字骨科的诊疗优势,我们对孙女士的髋部情况进行了髋关节的三维CT扫描,并进行了三维重建。对于这种终末期的股骨头坏死,一些保髋术式如髓芯减压、截骨术已经不再适用,而关节置换是直接解决疼痛和改善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因孙姐较年轻,关节假体在医生的讲解下选择了较耐磨的“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在关节外科领域有句话叫做:如果你没有术前计划,那么你就在计划失败。所以精准的术前计划必不可少。借助术前规划技术,我们测量孙女士的解剖参数来了解其髋关节解剖特点,通过关节假体的模拟安装来确定臼杯的大小、股骨柄的类型和大小、截骨的高度等信息。在进行了常规的术前准备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24小时预防感染,氨甲环酸止血,点滴非甾体抗炎药镇痛并辅助应用奥美拉唑以保护胃黏膜。术后两腿之间夹适当厚度的被褥维持髋关节外展以预防假体脱位,积极进行踝泵预防深静脉血栓。到我术后再进入孙女士的病房时,她的精神状态已经基本恢复。
“准备双拐了吗?明天就可以下地遛弯了”听到我的话,孙女士的脸上充满了吃惊,“我以为还要躺好久”,由于我们在术前就嘱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用以“超前镇痛”,使孙女士自始至终都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疼痛,极大鼓舞了孙女士明天独立拄拐行走的信心。
术后第一天,她在我的辅导下拄拐进行走路练习。从如何下床,如何正确的坐在床边,如何应用双拐,如何转弯,如何上床,如何坐便等方面,我们都进行了精细的康复指导。
在骨科一病房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最终孙女士在术后第四天出院;让人欣喜的是,孙女士在术后第三天,竟直接把双拐交给了丈夫,在病房走廊上演了一波脱拐行走,激励了病房的其他术后患者。在术后六周门诊随访时,孙女士的生活早已恢复正常。
通过回顾孙女士的治疗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是从术前准备,术前规划,术后康复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把每一步都做好,才促进了她的的快速康复和高满意度。对于任何手术患者而言,积极配合医生的术前准备,术后指导,都是对促进自身快速恢复的关键。
往期推荐:
一、哪些情况适合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二、新一代关节带来新的“活力”哈医大一院完成东北三省首例G7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