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72了,平时喜欢听古典乐,68岁自学轮滑,去年开始喜欢上了骑行,现在每天25公里起步。”老人年过古稀但声如洪钟,讲话时条理清晰,言语间也满是自豪。看得出来,老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很会挖掘和享受美好。看到他,让我想起了罗曼罗兰那句话: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因为他还是一位病史长达13年的膜性肾病患者。
年经由肾穿刺检查,老人得以确诊。13年间,患者先后服用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蛋白尿却从未转阴,而且在服用免疫抑制剂后,血肌酐竟突然异常。他被迫中断治疗。目前蛋白尿(++),血肌酐μmol/L。
“开始有点郁闷,到了70岁了,对死亡也不那么恐惧了。”老人坦诚地分享了知晓肾病后的心路历程,紧接着用轻盈的笑声盖过了沉重,仿佛在告诉听者“没关系,他没关系,不用替他担心”。
他讲起近来的身体感受:“跟随队友骑行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看到一些有心脏病的高龄队友,还能跟得上年轻人的速度,他忍不住发出感慨:“宁可得心脏病,也不要得肾病。”
老人很可能知道这么想是不对的。毕竟严重的心脏病,有生命危险。而膜性肾病并不会直接危及性命。大概慢性病的缠绵不愈太折磨人,非这样表达不痛快。
膜性肾病的确难对付。
一般来说,膜性肾病治疗周期长,药物起效偏慢,并发症较多,比如高脂血症、血栓形成、持续水肿等。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因疾病本身、用药副作用等,导致患者身体发生明显变化。大约30%~40%的膜性肾病患者会在起病5~1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
膜性肾病是免疫亢进导致的疾病,通常需要联合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来控制蛋白尿和抗凝。比如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环孢素、他克莫司等,还有利妥昔单抗。药物副作用大,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肥胖、肝损伤、高血压、血糖升高、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且减药停药易复发。
前有尿毒症威胁,治吧,又反反复复治不好。这是许多膜性肾病患者的困惑和苦恼。
“您说中西医结合治这个病,能调整到什么程度?”首次接触“中西医结合系统治疗”的概念,老人最关心的就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结果。过往的切身体会让他懂得了治疗有风险,身体禁不住“折腾”,他变得谨慎。
只是,这个答案谁也给不了,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更需要因人而异辨证而论。
从中医整体观角度看,所有风险因素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双肾是否出现萎缩,肾动脉血流情况,是否伴随高血压,肌酐高的病因除了肾脏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心脏情况如何,尿酸、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情况等,一切都尚待进一步检查、分析和评估。
另外,患者的依从性以及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决定治疗效果好坏。
所以,中西医结合治肾病,到底能调整到什么程度,是患者和医生共同的疑问,也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出来的结果。
不过,中医药的运用的确可对西药治疗起到增效作用,且对肝脏、肾脏损害小。中医对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在于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提升血液中的蛋白,旨在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善肾小球硬化,创造更好的内在环境,以期促进免疫系统恢复平衡。因此,中医药的合理加入恰好可以弥补激素、免疫抑制剂减药、停药易复发这个问题。
青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