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瑞士老头,与19岁中国小伙生活14

刘军连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yuyue/

年12月15日,瑞士驻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协助郑州小伙宋扬举办了一场十分特殊的葬礼。这场葬礼是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操办的,人们在逝者的遗照旁边摆满了元宝蜡烛,还点燃了三支清香以告慰亡灵。

然而,在棺椁内静静躺着的,却是金发碧眼的瑞士人。这名瑞士老人的名字叫“汉斯”,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唯有自己的葬礼最其满意。汉斯生前一直心心念念要安葬在中国,如今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我不想回到瑞士,请将中国作为我的长眠之地。”

这是汉斯老人最后的遗愿,郑州小伙宋扬完成了他的心愿。对于中国人来讲,“落叶归根”才是我们一贯以来的传统,而“客死他乡”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然而,汉斯的这场葬礼却没有任何人反对,就连瑞士驻华大使馆的中国人员老胡,都十分感慨这件事情。

“在大使馆工作这么长时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感人的葬礼,汉斯与宋扬之间的故事实在是太感人了!”

那么,享年80岁的瑞士老头汉斯,和当时年仅33岁的河南小伙宋扬之间,到底有着什么特殊的关系呢?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令人感动的事情?其实这件事情,还要从两人在异国他乡的第一次相逢说起。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时间还要回到14年前,当时年仅19岁的郑州小伙宋扬高中毕业,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的他选择到英国留学。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朝的举子张继在落榜后,夜游寒山寺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千百年来一直都引起失意读书人的共鸣。彼时的宋扬虽然没有乘坐乌篷船夜游,也未曾听见夜半时寒山寺的钟声,但他的心境与张继一样是如此凄凉惨淡。

孤身一人的19岁少年,在异国他乡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涯,他很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对于中国人来讲,高考始终是人生一个十分重大的节点,彷徨与苦闷此时充塞了宋扬的心怀。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独自一人在伦敦西郊的泰晤士河边上徘徊,以此来排遣自己内心的苦闷。

初来乍到的宋扬,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很难融入到自己的同学中去。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形单影只的宋扬却显得更为孤独了。于千万人当中擦肩而过,他却找不到一个与自己说话的人。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初唐的才子王勃在登上豫章郡的滕王阁时,曾在自己的那篇名作中,以如此的句子表明自己的心迹。对于宋扬来说,他自己也是被大众忽视的存在,谁都不会在意他这样一个小留学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独来独往的宋扬却做不到潇洒落拓,这个19岁的少年几乎就要放弃自己的留学生涯了。

一天傍晚十分,宋扬再度来到泰晤士河漫步。在这里,他遇见了相伴自己14年的汉斯,年出生的汉斯那一年66岁。

当时宋扬正四处寻找房子,他在学校实在是住不下去了。而孤身老人汉斯,正好在附近有空房子,他们之间的相遇就是如此奇妙。中国人讲究一个“缘”字,所谓因缘和合,来之则聚,去之则散。19岁的中国小伙宋扬,与66岁的房东老头汉斯,他们之间的相遇只能用“缘”来解释了。

什么是“缘分”?它是必然中的偶然,又是偶然中的必然。讲不清、道不明,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在经过交谈之后,宋扬得知老汉斯也不是英国本地人,他的祖国其实是瑞士。不过,汉斯的身世十分坎坷,他在很小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父亲在迎娶了继母后,这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对他很不好,经常羞辱虐待尚且年幼的汉斯。于是,趁着父亲和继母不注意,汉斯在一天逃出了家门。

外出漂泊的汉斯过得非常不好,小小年纪就闯江湖,他也就没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汉斯都依靠给他人做洗车工维持生计。不过,汉斯还是依靠辛勤的劳动攒下了一笔钱,他利用这笔资金开了一个小小的酒吧。此时的汉斯已经成年了,身边的朋友都给他介绍对象,但这个小伙始终不为所动。

可能是继母对他的影响太大了,汉斯这一辈子都没有与姑娘结婚,一直保持着独居的状态。

26岁以后,汉斯成为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的工程师,一直干了将近40年的时间。这也算是一份正经的工作了,他每月的收入在当地过得去。不过,伦敦是个大城市,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定的社交距离,人们对汉斯的事情也不太过问。

年轻的时候,汉斯还能与朋友们一起嬉闹,以此来忘却独身的烦恼,但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昔日的好友也成家立业、儿孙满堂了,大家都逐渐地失去了往来。步入老年的汉斯,在生活上虽然衣食无忧,但他却时常感到孤独和寂寞。一个人在家无聊的时候,这位瑞士老头就到泰晤士河边上走走,感受一下这人间的烟火气息。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不得不说王勃是个天才,浮萍与水流的这个比喻实在是太恰当了。在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各种肤色、各种口音的人来来往往,彼此之间也就这样擦肩而过了。不过,老汉斯这位来自瑞士的他乡之客,无意中遇见了一样孤独的中国小伙宋扬。

宋扬回忆道,当时他出了地铁,在泰晤士河畔碰到了手提着一大堆东西的汉斯。中国人尊老爱幼的基因此时发挥了作用,19岁的小伙子见老人很是吃力,就主动上前去帮助他。结果一聊天,找房子住的宋扬与找租客的汉斯,算是莽莽撞撞地相识了。

不过,当宋扬来到汉斯的住所时,还是被吓了一大跳。房间内到处堆着杂物,地板也很久都没有打扫过了,家具和暖气管道也有破损。面对着这位小客人,老汉斯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打扫起来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不过,他的住所就在泰晤士河畔,风景可是一绝——另外,房租也算便宜。

一半是因为租金和风景,一半是出自对老头的怜悯,宋扬决定就租住在这里。就这样,两位年龄相差巨大、文化背景不同的他乡人,住到了一起。

更相为命,区区不能废远;乌鸟私情,拳拳愿乞终养

宋扬的第一次到来,就带给汉斯太多的惊艳。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独居的汉斯对饮食都很随便,他经常几片面包就对付过去了。不过,宋扬这个年仅19岁的河南留学生,租住在其位于泰晤士河畔的房屋后,购置了一整套厨具生火做饭。

对于宋扬来说,自己生火做饭并非是为了老汉斯,而是当时的环境所迫。一来,在中国生活了19年的宋扬长着“中国胃”,他实在适应不了英国口味的饭菜;二来,自己做饭可以省下一大笔开支,比在外面吃划算多了。

虽然英国人的厨房构造与中国不同,宋扬没办法“煎炒烹炸”,但热乎乎的饭菜端上桌时,还是让老汉斯很惊讶。他已经很久都没品尝过自家做的饭菜了,吃了几口后马上赞不绝口。当然,汉斯也不会白吃宋扬做的饭,他会支付一定的现金以作为买菜的经费。

两人逐渐熟络起来以后,汉斯放弃收取宋扬的房租费,只是要求两人的生活费AA制。

宋扬一开始来到汉斯的住所时,这里只有一张床,它是属于汉斯的。这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将地毯铺在地板上睡觉。虽然条件依旧比较艰苦,但比起在学校和同学一起住,宋扬还是很满意的。不久后,看不下去的瑞士老头汉斯,自己出钱买了一张床给宋扬。为了表示感谢,宋扬将汉斯的房子重新收拾了一遍,该粉刷的就粉刷、该修补的就修补。

“就这样,我们开始有了一个像样的小窝,开始像亲人一样相依为命。”

初来乍到的宋扬在很多方面都不懂,汉斯给予了他十分积极的帮助。在学业的问题上,熟悉当地政策的汉斯带着宋扬到处考察,最终与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顺利沟通,让他在一所比较好的学校稳定了下来。生活和学业上的问题都解决后,宋扬的脸上开始露出了笑容,他不再像刚到的那段时间一样长吁短叹。

他与汉斯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两个人不似祖孙胜似祖孙。每天早上,早早起床的宋扬就在厨房准备早餐,然后洗衣服、打扫卫生,再去学校上课。慢悠悠起床的老汉斯,则会在享用完中国特色的早餐后,拿着宋扬留下的清单去超市采买当天的食材。有时候宋扬早上没课,他也会和汉斯一起去当地的市场采购食材以及生活用品。

两个人虽然都没什么钱,但日子过得只是节俭省一些,并不显得寒酸。有时候,老汉斯也会心血来潮,带着宋扬去当地特色的餐馆吃饭,顺便让他了解一下伦敦这边的文化。当然,在日常的交流中,宋扬的口语进步非常快,汉斯教会了他一口正宗的“伦敦音”。

不过,宋扬与汉斯之间的事情被家里人知道了,远在河南的亲人很是担心他。

面对亲人们的质疑,宋扬只是很平淡地告知自己很好,不需要搬出去住。他的奶奶实在是不放心,办了签证到英国去照顾孙子,到汉斯家里住了三个月。得知宋扬的奶奶要来,老汉斯既高兴又担心,因为他的房子实在是太小了,恐怕她住得不习惯。

但宋扬的奶奶在伦敦“考察”了三个月后,发现两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而且互相之间把彼此照顾得非常好。于是,她就在孙子的要求下回到了国内,将这边的情况告诉给了家人。有了奶奶的证明,家里人也不再怀疑汉斯与宋扬同住的目的,放心地接受了这件事情。

在长达8年的留学生涯中,宋扬曾经6度回家探亲,每一次都带着老汉斯。

直到年,已经27岁的宋扬顺利毕业了,家里人一定要求他到国内来工作。没有办法,两个相依为命长达8年的人,此时此刻也不得不面对离别。在这件事上,宋扬显得很是犹豫,但老汉斯倒是很大方地表示没关系。

“你先回到中国去吧,等明年我再去中国找你。”

就这样,宋扬将当时已经70多岁的老汉斯托付给一个巴基斯坦同学照顾,自己则回到了故乡郑州找工作。然而,不幸的消息在几个月后传来,这让宋扬很是揪心。

“汉斯暴瘦了几十斤,股骨头也坏死了,需要立刻进行手术。”

这个消息让宋扬很是难过,他明白按照英国的医疗体系,等安排汉斯进行手术,恐怕他的腿早就瘫痪了。于是,回到郑州的宋扬向自己的父母请求支援,要求将老汉斯接到家里来,并马上为其安排手术。老汉斯来过中国6次,宋家人对他的印象很是不错,加上宋扬与他的感情如此深厚,于是就答应了儿子的请求。

年,连夜赶到英国伦敦的宋扬,为老汉斯办理了签证,将其接到了国内进行治疗。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西晋时期的李密,在他的代表作《陈情表》中如此写道,这与宋扬当时的心境是那么相符。两人在伦敦相依为命,如今汉斯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地步,自己怎么能抛下他只顾一个人的前途呢?更何况在伦敦留学期间,他曾经向汉斯承诺过,将一直照顾他到生命的尽头。

古人云,“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就连乌鸦都知道反哺自己的父母,更何况是万物灵长的人类呢?宋扬觉得,自己于情于理都应当帮助老汉斯,让他平安幸福地度过余生。然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摆在宋家人面前的问题也越来越大——年近而立的宋扬到了结婚的时候。

其实,以宋扬各方面的条件,想在中国找一个人结婚并不是难事。然而,老汉斯的归宿问题却成了他的心病,总不能让自己年迈的父母去赡养素不相识的汉斯吧。最终,他在自己的征婚条件中,惊世骇俗地加上了一项条款。

“不论身高长相,能接纳老汉斯者优先考虑。”

虽然宋家人对此也有异议,不过面对执著的宋扬,他们也没有过多地干预。只是,这样的条件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讲,未免过于苛刻。尤其是对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女性来说,还没尝到幸福的滋味,就要和丈夫照顾一位做过大手术的年迈老人,这简直就是难以忍受的事情。

久病床前无孝子。大家服侍自己的亲生父母尚且有倦怠的时候,何况是这样原本与自己没什么干系的人。于是,很多原本对宋扬十分满意的相亲对象,在看到他所提出的苛刻条件后,马上就不再联系了。不过,宋扬最终还是与自己现在的妻子结婚了,这位姑娘被他的重情重义所打动。

“宋扬是一个重感情的人,相信他以后对我也错不了。”

就这样,放弃了英国永久居住权的老汉斯,与宋扬一家人在中国生活着。不过,还没享受几年天伦之乐的瑞士老人汉斯,却十分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一世,不过俯仰之间;得一知己,斯世当以同怀

年老汉斯手术完成后,在宋家人的照料下状态十分不错。为了方便照顾这位老人,宋扬还特意贷款买了电梯房,并且将主卧让给了汉斯。他在英国念的的医科,但为了能多出假期陪伴汉斯,医院工作的机会,去当地的卫校工作。

“他的日子不多了,我应当多陪陪他。”

宋扬的妻子对此没有怨言,夫妻二人不久后生下了一个儿子。老汉斯很是高兴,他觉得自己这辈子真的是太幸运了,还能亲眼看到小生命的诞生。想起10来年前,这个可怜的孤寡老人每天在泰晤士河畔流连,看着来往的人潮却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如今,他仿佛像是做梦一般,体味到了这一生都未曾体味到的温暖。

然而,刚刚进行腿部手术1年的汉斯,又病倒在了急性脊髓炎的折磨下。此时的他只有颈部能活动,其他部位基本上全部瘫痪了,最严重的时候只有两只眼睛能转动。汉斯很难过,他知道自己剩余的日子不多了。

不过,好在宋扬与妻子都在医疗系统工作,经过良好训练的两人很会照顾病人。就这样,经过抢救和调理后,汉斯又从死神手中逃过一劫。精神好的时候,他能自己独立走上一段路,不需要他人的搀扶。看着宋扬夫妇牙牙学语的孩子,老汉斯眼里充满了怜爱。他的中文说得不好,但擅长英语、西班牙语和德语。

于是,老汉斯就用这些语言与小宝宝交流,虽然“鸡同鸭讲”,但也算是一种天伦之乐吧。

时间转眼就到了年,放弃了在英永久居留签证的老汉斯,在中国的签证马上又要过期了。众所周知,在我国获得定居签证是很难的,老汉斯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但他的“工作签证”只有5年的时间,这让宋扬很是着急。

“如果老汉斯回到英国,那就必死无疑。”

就这样,那段时间的宋扬简直成了瑞士驻华大使馆的“钉子户”,他不断地对工作人员软磨硬泡。但国家是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即便宋扬与汉斯之间的故事很是动人,大使馆方面也不可能因此网开一面。

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老汉斯在同年12月2日情况恶化,送医无效后撒手人寰。这位已经八旬的老人,以自己颤颤巍巍的声音,留下了最后的心愿。

“感谢宋,感谢中国和中国人民,我希望死后长眠在这个国度。”

当时正在上班的宋扬,没能见到老汉斯最后一面。此后,他又不断地联系大使馆,请求将汉斯葬在中国。人生一世,不过俯仰之间,宋扬此时真正地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他向帮助自己的这位知己完成他的遗愿。

可是,没有签证的汉斯,如何能安葬在这个不属于他的国度呢?多方求告后,瑞士大使馆方面终于回复,同意将这位举目无亲的老人安葬在中国,并且为其按照中国的传统举办追悼会。

年12月15日,在瑞士驻华大使馆的帮助下,宋扬为汉斯按中国的习俗操办了葬礼。上午10点郑州卫校书记李玲宣告汉斯追悼会正式开始。不过,为了保持汉斯在自己心里的美好形象,宋扬并未前去观瞻他的遗容。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汉斯与宋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它既是友情又是亲情,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知己”。瑞士大使馆在追悼会上专门致辞感谢宋扬,称赞其“演绎了一段跨越国界的人间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河南当地多家媒体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此事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响。

追悼会的最后,宋扬眼含热泪念完了他的悼词,阐述了他与汉斯之间长达14年的交往经历。

“他是我生命中的一颗流星,忽然降临又转瞬即逝。我永远都不会忘记,14年前19岁的莽撞少年,在最无依无靠的异国他乡,遇见了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伦敦共同居住的8年时光,将成为我人生中最为美好的回忆。我们曾经彼此承诺,将照顾对方直到终老,今天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谢谢你,汉斯老人,你将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不久后,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将这一事迹拍成了《漂洋过海的承诺》这一专题片,讲述宋扬与汉斯之间的故事。此片播出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回应,河南地区也对其进行了宣传和表彰。不过,宋扬对于外界的赞誉始终显得很淡定,他很少借此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或许,他不想被金钱和利益腐蚀这份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不想因此而失去那些温情脉脉的回忆。宋扬与汉斯,都不过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他们却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一诺千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yunqing.com/jbjc/11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