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很多,常见的如表1所示。一般认为有解剖学因素:由于解剖结构特点造成局部血供较少,侧支循环少,如受外伤、劳损或其他原因容易使其遭受损伤失去血供来源而发生坏死。生物力学的血流动力学原因:很多原因可使骨髓内压升高,因而使骨内循环量减少,引起组织缺氧。缺氧又可使骨髓组织肿胀,肿胀使髓内压更升高,如此恶性循环,终致骨缺血性坏死。此外,某些部位应力集中可使骨质压缩,骨髓内压升高,同样发生上述变化致骨缺血坏死。生物物理学因素:放射、过冷、过热等都可引起局部骨质坏死。还有,大量服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后,体内脂肪栓子堵塞终末血管,使骨骺部血供障碍而发病。也有人认为与滥用吲哚美辛类药物有关。还有按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分类。
1.创伤性因素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可分为2类: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者的共同点是由于股骨头各部分之间的侧支循环有限,而使股骨头容易受缺血和代谢异常而致损伤。股骨近端主要接受3组动脉的血液供应:①股骨颈基底关节囊外动脉环;②来自关节囊外动脉环的颈升支;③股骨头圆韧带动脉。关节囊外动脉环是由后方的旋股内侧动脉的一个分支与前方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组成,臀下动脉也有小分支参与。颈升支在转子间线和股骨颈后方由动脉环发出后,在关节囊内上行,到达并穿透骨骺关节软骨边缘处。在走行过程中,还发出分支穿透股骨颈至干骺端。在关节软骨边缘处,颈升支形成一个滑膜下关节囊内动脉环,由于解剖上的变异,后者可以连续或不连续。骨骺动脉分支由囊内动脉环发出,穿入股骨头供给骨骺血运,骨骺动脉为终末动脉,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侧支循环。圆韧带动脉是闭孔动脉或旋股内侧动脉的一个分支,它发出内侧骨骺动脉,从卵圆窝处,穿入股骨头。多数病人,外侧骨骺动脉供给股骨头的大部分血运,仅有1/3的病人,股骨头的血运,主要由来自圆韧带动脉的内侧骨骺动脉供给。
对于创伤性骨坏死,损伤与后果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即股骨颈骨折或髋关节脱位使股骨头血液运行发生机械性破坏,导致整个股骨头或其中一部分坏死。其中,由于外侧侧支血管的撕裂或较靠近端的头下型骨折使外侧骨骺血管的骨内部分,遭到破坏,因此,股骨头外上方的血运遭到破坏,甚至在股骨颈骨折移位后仍保留大部分或全部血运的股骨头,外侧侧支血管的血运大多要遭到破坏。此时股骨头赖以长期存活的血供,主要来自较大的卵圆窝血管,较少一部分来自残余的内侧侧支血管。由于供给股骨头血运的血管位于关节囊内、骨质外,因此,当损伤后,血肿填塞使囊内压升高时,股骨头血运将会受到损害,进而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2.非创伤性因素非创伤性骨坏死的因果关系比较难确定,此类病人通常有发生骨坏死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表现为骨坏死及软骨下骨折。但是,对于某些个别危险因素来说,只有少部分病人会发生症状性骨坏死。对一些公认的危险因素,由于不能制作出相应的非创伤性骨坏死动物模型,这使我们难以完整认识股骨头坏死的基本生物学过程。依据不同危险因素,损伤的机制可能为血管内凝血、血栓栓塞、血管壁损伤或血管受压。对某个病人来说,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很有可能表明,此处股骨头的血供比较独特,并且是血供最容易受到损害的交界部分。股骨头的外上部分是最常受累的部位。不存在已知的危险因素或者无创伤病史的股骨头坏死通常称为特发性股骨头坏死。
发生股骨头坏死所需酒精的最低限量估计为每周ml以上的纯酒精,总量达升。同样,使用激素的危险性也取决于剂量和使用时间,但大剂量使用并不增加其危险性,发生骨坏死的阈值可能是连续应用激素累计达mg。激素使用量每天增加20mg,骨坏死的危险性将增加5%。但是,激素的绝对安全剂量却很难确定。也有小剂量激素引起股骨头坏死的报道。这表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可能存在其他个体特异性的危险因素(表2)。
(二)发病机制
对于外伤性骨坏死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是由于一定部位的局部血管供应系统的特殊性,外伤后造成血运的中断,再血管化的不完全和局部应力的作用,发生典型的骨坏死。对于非外伤性骨坏死,由于缺乏与人类发病情况完全相近的动物模型,对该病仍缺乏认识,发病机理不清楚,但和局部的血运状态仍密切相关。因引起骨坏死的原因很多,但骨坏死总是好发于一定的解剖部位,和儿童骨骺坏死症的发病部位雷同,如股骨头、腕舟骨、跗舟骨、月骨、距骨等,局部血运都很差,故局部的血运条件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非创伤性骨坏死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
1.脂肪栓塞学说认为骨坏死最初的原因是由于脂肪栓子梗死于骨内血管,脂肪栓子经脂酶作用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其中的油酸引起骨髓的毒性反应,毛细血管内膜明显剥离,产生淤血、水肿,从而在脂肪栓脂蛋白失稳。骨髓和脂肪库的崩解。
2.骨内压力增高学说认为骨坏死类似一种筋膜间隔综合征,主要由骨内血管外的压力增高所致。如骨外动脉压不变,而骨内血管外压力增高,则可导致血流量减少,导致缺血,缺血可引起骨髓水肿,再引起髓内压增高,反过来又引起更严重的缺血,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不断加重。正像筋膜间隔综合征早期筋膜切开可以避免软组织坏死,在许多情况下通过早期髓芯减压,降低髓内压,打破缺血的恶性循环,对广泛性的骨坏死,可以减轻疼痛,使骨改变停止。骨内压的增高主要是由于引起骨坏死的各种病因,通过骨外的动脉因素、静脉因素,骨内的动脉因素、静脉因素,血管外因素和细胞毒因素引起。
3.累积性细胞损害学说认为骨坏死是由于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各种致病因素通过多个环节使骨组织细胞处于一种进行性的疾病状态,而皮质激素的使用,通过直接的细胞毒性、骨内脂肪贮存、骨内压力增高以及脂肪栓塞等途径,对骨组织细胞起到最后的致死性损害。而骨坏死总是发生在如股骨头、肱骨头,距骨等局部血供较差的部位,其局部的解剖学特点也是其发病的先决条件。
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提醒
朋友们,同仁们:
您是否遇到很多股骨头坏死病人,感到束手无策?
您是否对股骨头坏死有一个清晰的诊断思路?
您是否对股骨头坏死有一个速效、高效的绝招?
您是否还在推荐病人做手术置换?
您是否对股骨头坏死有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
三天两夜系统性培训,
把您培养成为股骨头治疗高手!
帮您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股骨头专科!
1、培训时间:
报到时间:年12月13日
开课时间:年12月14日-16日
培训费用:元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现状
自年世界医学界首次认识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至今,股骨头坏死已由少见病转变为多发病、常见病。尤其是近年激素的问世及其广泛应用,交通事故的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呈现剧增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股骨头坏死万人,我国约有万人。股骨头坏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60岁最多,无性别差异,近年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现状
股骨头坏死的中早期治疗,西医的髓芯减压术、血管介入术和中医的活血化瘀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效不尽人意,呈现加重趋势,长期治疗及反复发作致使病人丧失治疗信心。
到了晚期后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痛苦大、费用高、恢复期长、局限性广、远期效果不能尽善尽美,不被众多患者所接受。
股骨头修复与再造技术特色
疗效显著、迅速、创伤小、成本低、、容易掌握
98%以上的患者不用股骨头置换
是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最佳选择!
医院——国家级应用解剖和临床技术培训中心,热忱的欢迎您的到来,让我们相聚在北京!
授课专家
耿宝梁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四院疼痛科主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医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业擅长: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面肌痉挛,偏头痛,老年性夜尿,带状疱疹及后遗痛。
从事疼痛临床工作20余年,通过对各种疼痛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传统中医外治技术,国际先进的微创术式的研究和总结,在国内率先提出对骨骼、肌肉、神经、血管、内环境系统精确诊断,实施系统化、精细化、阶梯化的治疗,开创了独特的治疗方案,使疗效更确切,迅速解决疼痛症状,远期效果更明显,经大量病例证实在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用不开刀的方法可以达到并超越开刀的效果,并在疾病的路径化、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文
医院骨科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骨科主任,骨科学术带头人,医院进修学习,公派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南卡罗莱纳州大学医学院,进行骨科专业深造,现任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工作委员会委员、骨科基础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解剖学会委员,北京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在国际期刊(SCI)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篇,为多个国内外杂志的编委。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级专利12项,获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从业近三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骨关节创伤修复、关节置换及脊柱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并在骨科学术领域完成了大量临床研究。
课程安排
股骨头修复与再造技术冰鲜尸体实操班
11月30日
全天报到
12月01日
上午08:30-10:00股骨头解剖10:30-12:00股骨头影像下午14:00-15:30股骨头修复与再造技术(上)16:00-17:30股骨头修复与再造技术(下)
12月02日
上午08:00-13:00股骨头修复与再造技术冰鲜尸体穿刺训练下午14:30-16:00股骨头坏死查体与评估16:20-17:30股骨头坏死诊断方案和路径
12月03日
上午08:30-10:00股骨头坏死康复方案和路径10:30-12:00股骨头银质针治疗股骨头臭氧治疗下午14:00-15:00股骨头坏死治疗现状及特色专科发展前景15:30-17:30股骨头坏死专科运营方案
培训对象
从事骨科、疼痛科、康复科、股骨头专科的临床医生以及科室负责人
培训费用
提前预约报名,谢绝空降!
培训费元/人(费用包含听课费、场地费、资料费、茶歇、12月14欢迎晚宴),食宿自理。
截止年12月13日前预交定金元,享以下优惠:
1、赠送价值元的中医熥疗产品;
2、赠送价值元的天王表一块。
报到地址
医院--国家级应用解剖和临床技术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