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本文原载于《中华创伤杂志》年第10期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应尽量手术治疗[1,2,3]。随着社会老龄化,高龄患者出现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所增加,长期卧床制动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将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然而高龄患者均或多或少伴随严重的内科疾病,又使得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麻醉,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如何使该群患者得到适宜的治疗?笔者使用短棒外固定支架处理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10月–年3月收治的3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24例,女9例,男女比例约2.67∶1,平均年龄82.5岁。致伤原因均为摔伤。按照改良Evans骨折分类[4]:Ⅲ型3例,ⅡB型22例,ⅡA型8例。合并糖尿病25例,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肺功能不全12例,脑梗死2例。外伤前活动量均极少,其中7例需借助助行器行走,1例完全依靠轮椅。经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评估,均无法耐受常规手术麻醉(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实施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外支架组)。并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耐受相对较好,其中20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12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作为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经术前评估,积极调整,控制空腹血糖至9mmol/L左右或以下,稳定心/肺功能,于伤后4d内尽早手术治疗。术前常规使用镇静剂,采用平卧位,在C形臂X线机透视监视下,稍外展、牵引、内旋,闭合复位大致恢复解剖结构,体表定位,于进针点向进针方向用0.01g/ml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于股骨大转子顶点下方2cm及4cm处顺股骨颈方向分别置入螺纹金属骨针1枚,下方金属骨针贴近股骨距。下位骨针体表进针点下方2cm及4cm处同样置入螺纹金属骨针各1枚,进针方向垂直于股骨纵轴。4枚金属骨针使用一短棒链接,短棒长度一般不超过10cm,笔者多采用碳棒,轻便但牢固。必要时可增加1~2枚螺纹金属骨针,在其穿阔筋膜处需要适度纵向扩大,以免造成活动受限。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后,牵引床牵引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患者取股骨转子近端3cm处向近心端做切口,经股骨转子顶点置入髓内钉,安装瞄准器,分别置入近远端锁钉。DHS患者则于转子处,勺形切开皮肤,分离至骨折断端,透视下向股骨头方向置入鹅头钉,依次安装钢板,并用螺钉固定。
1.3 术后处理
外支架组术后常规预防使用抗生素,加强营养、护理,积极抗凝、防治并发症,术后无须特殊制动,床上活动不做特殊限制,但不可离床活动及患侧卧位。每日分别使用活力碘及乙醇消毒针眼各1次,术后1周,视针眼情况给予出院,教会家属自行定期换药,强化针眼护理。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其中有1例术后针眼一直有渗液,多次培养没有阳性结果,给予对症处理,术后4周好转后出院。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感染、防治并发症,术后早期康复介入功能练习,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功能评定标准:(1)优:患髋无疼痛、无跛行、髋关节功能正常。骨折愈合无畸形,无疼痛;(2)良:患髋有不适感、功能基本正常,基本无跛行。骨折愈合无畸形,髋关节活动度相差10°。不适或间断疼痛轻度,生活可自理;(3)可:髋轻微疼痛,功能尚可。骨折轻度愈合畸形,髋关节功能接近一半,偶疼痛,可忍受,可扶拐行走;(4)差:患髋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变小,颈干角小于正常,走路跛行。骨折愈合严重畸形,生活不能自理[5]。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0.6个月)。术后12~16周复查X线片示均基本达到骨折愈合,外支架组患者于门诊拆除外固定架,无须住院。除1例外支架固定早期存在较长时间针眼渗液外,未发现切口感染。外支架组优10例,良19例,可3例,差1例(外伤前需要坐轮椅,生活不能自理),优良率88%,可9%。对照组优12例,良18例,可2例,优良率94%,可6%(μ=0.,P0.05)。外支架组术中出血量为(18.03±3.94)ml,手术时间为(40.91±8.05)min;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1±70.55)ml,手术时间为(94.56±15.40)min(t=12.,17.,P0.05)。说明两组在术后功能评定上无明显差异,而在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上外支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3 讨论股骨转子间骨折系老年常见下肢骨折,随着人类寿命延长、活动量增加,相应的转子间骨折也随之增多,损伤多系低能量所致,伴有骨质疏松表现,是一种老年骨质疏松相关性骨折[6]。如采用非手术治疗,必将长期卧床、制动、牵引,护理难度大,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15%~20%[7,8],非手术治疗病死率较手术治疗明显增高[9],因此一般均建议手术治疗。这类患者往往合并多种严重内科疾病,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后,手术、麻醉耐受程度差,处理相当棘手。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金标准是闭合复位+内固定[10,11],内固定多采用DHS、股骨近端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等治疗手段[12],而患者的伴随疾病又无法满足手术麻醉条件,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创伤相对较大、治疗费用相对较多。术中出血相对较多,术后隐形失血可达~ml[8]。同时,这类手术往往追求完美,对术后功能的期望值较高,而大多数患者在伤前已经丧失或部分丧失行走功能,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后生活状态往往不能达到伤前状态,甚至与治疗目标偏差较大,不甚满意。有文献报道,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约18.6%[13],常规手术、麻醉无疑是对高龄患者的严重考验。艾进伟等[14]认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数难以耐受麻醉和手术,首要目标是生存,方法必须以简单、迅速、有效、减少并发症为标准,而不是完美的解剖复位及优越的关节功能,因此外固定架治疗是一种良好选择。阎庆明等[15]对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研究认为,外固定支架与DHS比较,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更适合于老年患者。
短棒外固定架用以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规避了常规手术及麻醉的打击,良好固定骨折断端,采用闭合复位有效保护了骨膜,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合润基等[16]从力学角度证明外固定支架固定转子间骨折可达到正常骨承载能力6成以上,也进一步证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笔者采用短棒外固定支架,以期短节段稳定,使得其体外占用空间少,护理方便。针体变形范围小,Schanz针与连接棒结合后形成牢固的几何结构[17],同时患者置入外固定支架后所产生的不适感也仅仅存在于局部,能有效改善患者耐受性,减少了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而且无需二次住院或手术拆除置入物。至于针眼感染并发症,多数外固定支架术后都将面对,多系手术操作无菌不过关、术后护理不到位、围术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等因素导致,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改善。本组患者中出现1例长时间针眼渗液,对症处理后缓解,因此只要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术后护理,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针道并发症。
综上所述,短棒外固定架用于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失为一种既创伤小、失血少、操作简单、麻醉风险小、固定效果确切且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法。此外,笔者认为,短棒外固定架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适应证可放宽,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虽然没有常规手术及麻醉的禁忌,但伤前行走功能不佳的,行良好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未必是最佳选择。同时对于严重多发伤,尤其严重颅脑损伤,短时间内不能常规手术内固定治疗,非手术治疗护理困难,而且这类患者骨折断端愈合非常快,等到病情稳定后手术难度极大,故恰到好处地使用短棒外固定支架予以治疗,将有效减少因复发伤延期治疗所带来的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04-13)
(本文编辑:胡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